推荐
-
暂无信息!
详情
调查研究两岸四地语文, 促进港澳繁荣稳定、两岸和平统一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语言文字网 日期:2013/7/9 10:12:55 点击:3055 属于:学术研究
/01/2013
国家语委咨询会委员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
李行健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
李行健
港澳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持并发展了港澳繁荣稳定的局面,紧密了港澳同内地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的突破,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广大同胞的共同愿望,也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两岸有相同的思想文化传统,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同源同宗,但由于长期的隔绝,两岸四地相互在文字、词汇和语音方面都出现了歧异,这既不利于当前来往交流,也不利于今后国家的完全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前景”。语言文字工作贯彻执行中央这一方针,当务之急就是认真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的要求。努力做好两岸四地的语文业务交流工作,为不熟悉简化字和普通话的三地同胞,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在汉字尚未达到统一前,积极研制繁简字的电脑自动转换工作,为今后统一创造条件。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和方便。从更深层次说,研究两岸四地语言差异,编纂有关两岸四地的语文词典工具书,让差异在交流中逐步化异为同,使我们民族共同语在大统一中健康发展,更利于四地交流和汉语向国际推广,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的凝聚力,更好地充实我们的软实力,提高国际的竞争力。
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一个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语文的统一必将增强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对祖国完全统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壮大中,抵制、融合过多种外来语言文化,最终形成今天高度发达的汉语和汉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保证了汉语的书面语可以跨越方言和历史,成为记录传播民族文化统一的工具。到工业化社会后,随民族的觉醒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推行使汉语逐步达到“语同音”的高度统一水平。短短十多年,香港会用普通话的人已达到一半多。历史证明,这些措施对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对民族的团结与和谐相处发挥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消灭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是从根本上消灭它的文化和语言。而当前社会不可能再以武力征服手段实现其侵略目标,于是更倚重语言文化的扩张来实现其目的。因此,我们要非常珍惜自己的母语和汉字。
当前国家语委和有关部门领导支持的《中华语文词典》编纂等工作,就是为两岸沟通交流和国家完全统一在语文方面提供具体有力的支撑。编好《中华语文词典》必将加快两岸语文差异由歧异到化同的进程。语言的差异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现,也只有在深化交流中才能确定差异,准确理解差异,从而找出化异为同的办法。两岸词典的编纂正是整合差异,化解两岸语文差异的工具和桥梁。语文差异也只有通过词典才能具体地展现在两岸民众面前,才能在交流中相互对照,消除误解。也正是在这种沟通交流中,两岸民众对差异才能作出比较和选择,从而达到化异为同的目的。
两岸四地语文差异从现实看,对相互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从民族语言的历史发展看,它们产生于各自隔绝的不同社区,都是汉语中新生的因素,是语言历史发展的成果。因此,它们都分别为两岸四地的社会服务,为语文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它们都是汉语中的可贵资源。语言作为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必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两个不同社区隔绝的时候,就会从发展中产生差异,当两个社区交流、融合的时候,它也必然会将差异或排除或吸收,达到化异为同的目的。现实两岸四地语文的交流情况,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因此,两岸词典的编写,不仅要描写差异,还要注意到两岸语言生活中的和谐相互容纳的一面。先前认为不少台湾专有词,已被逐步吸收进普通话,如“负面、代沟、媒体、运作、界定、评估、涵盖、瓶颈、前瞻、知名度、工薪族、转型期、自助餐、联手、打卡、包装、认同、心态、共识、爆满”等等。与此同时,不少大陆词语或独特用法也进入了台湾国语,如“抓、搞、落实、紧张、对口、口径、样板、渠道、方便面、水平”等。近时纷纷涌现的不少新面孔词已经难分你我,如“作秀、观光、套牢、愿景、福址、达人、香波、丁克族、脱口秀、麦当劳、肯德基、霹雳舞”等。两岸近年合作编写科技名词词典,科技术语界也渐显开放心态。英文的laser,大陆叫“激光”,台湾则用“雷射”,这种绝然不同的定名似乎很难变动。但我们发现台湾“教育部”审订的《气象学名词》将“雷射”和“激光”并列,台湾学者也认为“这是好现象”,有助于两岸交流和化异为同。
中央十八的报告为两岸和平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完全统一开辟了康庄大道,两岸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和平协议,是两岸由经济交流到政治协商的必然途径。在党中央十八大关于两岸和平发展方针精神的指引下,必将加快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四地同胞百年来的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有很大的迫切感,努力做好两岸四地语文交流工作,为落实这一美好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好下面三大工作。
(一)整合两岸四地语言,不仅要有统一的书面语,还应该逐步实现有一致的口语。据调查,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能说普通话的已超过一半。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真实体现了广大炎黄子孙“语同音”的愿望。因此今后两岸四地应继续做好促进普及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工作,大陆更应加大力度,早日完成推普任务,使全民族和整个国家达到“语同音”的境地。
(二)两岸四地应逐步完全达到“书同文”的水平。当前主要是简体字和繁体字不统一的问题。现在一方面要促进繁简由之过渡到统一,简化字已为大陆13亿人使用,不可能再恢复繁体字。台、港、澳也逐步认识简化字,他们书写时也往往使用某些简化字,如台湾的“台”就是最好的说明。但在文字未统一前两岸四地应共同寻找“书同文”的途径,同时抓紧搞好繁简自动转化的问题。在搞好“书同文”“语同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到“词同义”,即不管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同一词形应该达到意义一致,如“窝心”不能在台湾表示“开心”,在大陆却是“不开心”,以致在交际中产生歧义和笑话。
(三)两岸四地联合共同搞好汉语在世界的推广传播工作,合作编写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分享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加大推广的力度,使推广传播工作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这必将极大地 増强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使中华民族的崛起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前景”。语言文字工作贯彻执行中央这一方针,当务之急就是认真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的要求。努力做好两岸四地的语文业务交流工作,为不熟悉简化字和普通话的三地同胞,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在汉字尚未达到统一前,积极研制繁简字的电脑自动转换工作,为今后统一创造条件。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和方便。从更深层次说,研究两岸四地语言差异,编纂有关两岸四地的语文词典工具书,让差异在交流中逐步化异为同,使我们民族共同语在大统一中健康发展,更利于四地交流和汉语向国际推广,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的凝聚力,更好地充实我们的软实力,提高国际的竞争力。
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一个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语文的统一必将增强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对祖国完全统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壮大中,抵制、融合过多种外来语言文化,最终形成今天高度发达的汉语和汉民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书同文”,保证了汉语的书面语可以跨越方言和历史,成为记录传播民族文化统一的工具。到工业化社会后,随民族的觉醒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推行使汉语逐步达到“语同音”的高度统一水平。短短十多年,香港会用普通话的人已达到一半多。历史证明,这些措施对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对民族的团结与和谐相处发挥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消灭一个国家或民族,就是从根本上消灭它的文化和语言。而当前社会不可能再以武力征服手段实现其侵略目标,于是更倚重语言文化的扩张来实现其目的。因此,我们要非常珍惜自己的母语和汉字。
当前国家语委和有关部门领导支持的《中华语文词典》编纂等工作,就是为两岸沟通交流和国家完全统一在语文方面提供具体有力的支撑。编好《中华语文词典》必将加快两岸语文差异由歧异到化同的进程。语言的差异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现,也只有在深化交流中才能确定差异,准确理解差异,从而找出化异为同的办法。两岸词典的编纂正是整合差异,化解两岸语文差异的工具和桥梁。语文差异也只有通过词典才能具体地展现在两岸民众面前,才能在交流中相互对照,消除误解。也正是在这种沟通交流中,两岸民众对差异才能作出比较和选择,从而达到化异为同的目的。
两岸四地语文差异从现实看,对相互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从民族语言的历史发展看,它们产生于各自隔绝的不同社区,都是汉语中新生的因素,是语言历史发展的成果。因此,它们都分别为两岸四地的社会服务,为语文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它们都是汉语中的可贵资源。语言作为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必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两个不同社区隔绝的时候,就会从发展中产生差异,当两个社区交流、融合的时候,它也必然会将差异或排除或吸收,达到化异为同的目的。现实两岸四地语文的交流情况,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因此,两岸词典的编写,不仅要描写差异,还要注意到两岸语言生活中的和谐相互容纳的一面。先前认为不少台湾专有词,已被逐步吸收进普通话,如“负面、代沟、媒体、运作、界定、评估、涵盖、瓶颈、前瞻、知名度、工薪族、转型期、自助餐、联手、打卡、包装、认同、心态、共识、爆满”等等。与此同时,不少大陆词语或独特用法也进入了台湾国语,如“抓、搞、落实、紧张、对口、口径、样板、渠道、方便面、水平”等。近时纷纷涌现的不少新面孔词已经难分你我,如“作秀、观光、套牢、愿景、福址、达人、香波、丁克族、脱口秀、麦当劳、肯德基、霹雳舞”等。两岸近年合作编写科技名词词典,科技术语界也渐显开放心态。英文的laser,大陆叫“激光”,台湾则用“雷射”,这种绝然不同的定名似乎很难变动。但我们发现台湾“教育部”审订的《气象学名词》将“雷射”和“激光”并列,台湾学者也认为“这是好现象”,有助于两岸交流和化异为同。
中央十八的报告为两岸和平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完全统一开辟了康庄大道,两岸进行和平谈判,签订和平协议,是两岸由经济交流到政治协商的必然途径。在党中央十八大关于两岸和平发展方针精神的指引下,必将加快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四地同胞百年来的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我们语文工作者,应该有很大的迫切感,努力做好两岸四地语文交流工作,为落实这一美好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做好下面三大工作。
(一)整合两岸四地语言,不仅要有统一的书面语,还应该逐步实现有一致的口语。据调查,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居民能说普通话的已超过一半。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真实体现了广大炎黄子孙“语同音”的愿望。因此今后两岸四地应继续做好促进普及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工作,大陆更应加大力度,早日完成推普任务,使全民族和整个国家达到“语同音”的境地。
(二)两岸四地应逐步完全达到“书同文”的水平。当前主要是简体字和繁体字不统一的问题。现在一方面要促进繁简由之过渡到统一,简化字已为大陆13亿人使用,不可能再恢复繁体字。台、港、澳也逐步认识简化字,他们书写时也往往使用某些简化字,如台湾的“台”就是最好的说明。但在文字未统一前两岸四地应共同寻找“书同文”的途径,同时抓紧搞好繁简自动转化的问题。在搞好“书同文”“语同音”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到“词同义”,即不管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同一词形应该达到意义一致,如“窝心”不能在台湾表示“开心”,在大陆却是“不开心”,以致在交际中产生歧义和笑话。
(三)两岸四地联合共同搞好汉语在世界的推广传播工作,合作编写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分享教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加大推广的力度,使推广传播工作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这必将极大地 増强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使中华民族的崛起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